三分钟了解,最全病毒简史

  2022-12-02

当前共有 347 人浏览

病毒的起源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病毒的起源,有以下三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

病毒是生命进化过程中原始生命物质的延续,古代海洋里存在的一些生命物质以非细胞形态,通过寄生在其他细胞内,逐渐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病毒。

第二种推测:

病毒是细胞失去某些结构与功能,退化而形成的。有些细胞长期寄生在其他细胞中,寄生细胞的某些结构与功能逐渐退化而消失,保留下来的部分就成为病毒。

第三种推测:

病毒是细胞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在细胞的生存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一些物质逐渐脱离细胞独立存在,但是这部分物质没有独立繁育能力,只有重新进入细胞中才能焕发活力,于是发展为寄生状态。

1.png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病毒跟细菌是有本质区别的。病毒属于一种非细胞性的生物,它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而且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菌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细胞膜等,而病毒是没有的。细胞可以独立的进行繁殖,复制并不需要活细胞体。这是细菌跟病毒的本质区别。

2.png

病毒与人类亦敌亦友

据统计,即使是健康人的呼吸道内,平均也驻扎着174种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发现病毒的近亲,其余90%还十分陌生。得益于这些“陌生人”,过去一个世纪生物技术在探索中迅猛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仍致力于探索“病毒与健康”的关系,比如病毒的致病性、结构特征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做到有效预防。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病毒威胁,人类逐渐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病毒虽然有害,但病毒也成为研究生命活动的工具,更多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比如,医学界利用病毒研发出多种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刺激肌体产生抗体,如百白破制剂、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利用噬菌体病毒治疗细菌性疾病,或消灭致命性抗药细菌;将病毒制成精确制导药物,特异性攻击癌细胞;基因编辑技术中也常用病毒作为载体,引入新基因片段。

3.png


截至2018年6月,70%以上临床试验中的基因药物载体为病毒。利用噬菌体病毒治疗细菌性疾病,或消灭致命性抗药细菌;将病毒制成精确制导药物,特异性攻击癌细胞;基因编辑技术中也常用病毒作为载体,引入新基因片段。

4.png

近30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病毒和新病毒性疾病被发现,比如HIV病毒导致艾滋病、SARS病毒造成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病毒引起甲型H1N1流感。迄今,已知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根据生物学特征、基因型和致病性的不同,又细分为不同的科、属和亚种。

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缩写TMV,为RNA病毒,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是目前烟草生产上分布最广、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类病害,对烟草的危害极大。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烟草本是生长在墨西哥的一种植物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等发现“新大陆”时见到当地人有抽烟的的习惯,便把烟草带回欧洲。

之后,烟草很快便繁殖开了。这种病毒通常作用于植物。

5.png

第一个被发现的动物病毒--黄热病病毒

黄热病病毒属于黄热病科黄热病毒属的病毒,为RNA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在室温下容易死亡。

19世纪时,海地还处在西班牙和法国的统治下,一场黑人独立运动正在酝酿。负责管理海地的将军与士兵们却都因为身体逐渐泛黄、头疼发热,重病身亡。法国3万大军被病魔缠身,消磨得只剩3000人,只得仓皇地逃离海地。

泰勒尔经过7年的努力,1937年找到了研发黄热病疫苗的方法,致命的毒株最终演变成了安全无毒的黄热病疫苗——17-D疫苗。17-D疫苗生产超2800万剂,成功终结了黄热病作为主要传染病的历史。

泰勒尔也凭借疫苗研制方法,摘得195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点措施。

5.jpg


使人闻风丧胆的鼠疫--黑死病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在英、德、法等语言中,当时均用由拉丁文“pestis”演变而来的“pest”一词来称呼这种鼠疫大瘟疫。由于黑死病是一种极为凶险的传染病,传播非常迅猛,于是在讲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地方在房屋的墙上触目惊心地写上了一个大大的“P”字——警告、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人,要小心迅速躲开。就像黑死病会传染那样,在墙上写“P”字的做法仿佛也会传染似的: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墙上,一个街区又一个街区的屋墙上,均出现了一个个黑黢黢、瘆人的大大的“P”。

有关于黑死病的最早记载是在1348年有一名叫博卡齐奥的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的。而在历史中对黑死病特征记录,有一些是关于淋巴腺肿的描述,与19世纪发生于亚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这就使得一些科学家与历史学家推测自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与鼠疫相同,都是由一种被称为鼠疫杆菌的细菌所造成的。这些细菌是寄生于跳蚤上,并借由黑鼠等动物来传播。不过由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产生淋巴腺肿,因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

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直到1894年方被发现,而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如鼠类)由蚤叮咬传染给人,这个经由鼠类、蚤类传染的途径也迟至1898年方大白于天下。故14世纪的欧洲人对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肯定是毫无招架之力的。

 已被人类征服的病毒--天花病毒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一种传染病。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7-17天)。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心跳加速及背痛。2-3天后,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臂和腿部。在发疹的初期,还会有淡红色的块状面积伴随疹子而出现。病灶在几天之后开始化脓,直到第2个星期开始结痂。接下来的3-4周慢慢发展成疥癣,然后慢慢剥落。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1820年代,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

1967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以下两个实验室中,即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以供研究之用。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样,天花成为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天花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

7.png

杀伤力最广泛的病毒--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它分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来才发现的流感病毒将归为丁(D)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猪、马、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是人流感、禽流感、猪流感、马流感等人与动物疫病的病原。

这些疫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H5N1、H7N9等亚型(其中的H和N分别代表流感病毒两种表面糖蛋白)。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动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动物,但是猪比较例外。猪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们主要感染的还是猪流感病毒。少数动物流感病毒适应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流感分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2500万~5000万人因流感失去生命。一般来说,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免疫系统马上展开反攻,大多症状可在一周内缓解。如果免疫力较弱,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感染,比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等,危及生命。

8.png

最认季节的病毒--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 NV)是人类杯状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 HuCV)中诺如病毒(Norovirus, NV)属的一种病毒。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美国每年在所有的非细菌性腹泻爆发中,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结果。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公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要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诺如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根据2013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全球52.7%的病例和41.2%的爆发发生在冬季(北半球是12月-次年2月,南半球是6-8月),78.9%的病例和71.0%的爆发出现在凉爽的季节(北半球是10月-次年3月,南半球是4-9月)。

9.jpg

 国感染人数最多的病毒--乙肝病毒

乙肝,又称为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炎,严重影响肝脏功能。

人们第一次发现乙肝是在1964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土著中发现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

乙肝病毒颗粒非常微小,有的呈现出棍状,有的呈现出球状。在这些病毒颗粒的表面,长着许许多多的粒子。人体的防卫大军能够识别出这些形状各异的病毒粒子,因此,科学家制成了专门的疫苗来对抗乙肝病毒。

我国是世界上患乙肝疾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为控制病情,1992年以后,我国的新生儿就要接种乙肝疫苗,使得儿童患乙肝疾病的几率大大减少。

10.jpg

历史上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全球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总人数在9万人以上。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埃博拉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NP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即使阻碍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绝大多数的爆发都是短暂的时间。NPC1阻碍剂也能对抗马堡病毒。 

迅速席卷全球的病毒--SARS病毒

2003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俗称非典型肺炎),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中)。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11.png 

病毒宿主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直接来源。这岂不是与石正丽的报告相矛盾,SARS病毒的源头到底有几个。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的果子狸身上并未携带类SARS的冠状病毒(SARS-CoV),只有广东地区,那年冬天的果子狸身上携带着这类病毒。这表明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个中间宿主,它可能是被中华菊头蝠感染,从后者身上得到了这种病毒。总之,寻找SARS病毒源头的工作还在继续,彻底消灭SARS还有待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2014年2月,徐德忠等发表于《医学争鸣》上论文指出,中华菊头蝠为非典样病毒(SARS-like-CoV)而非非典病毒(SARS-CoV)的贮存宿主,即中华菊头蝠为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CoV)的贮存宿主。

 

当下正肆虐全球的病毒--新冠病毒

接着SARS非典,我们讲一讲新冠病毒,虽然这种病毒名为“新型”,但是冠状病毒这个东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

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SARS,在全球引起近万个确诊病例,造成900多人死亡。那段战战兢兢的历史,我们肯定都没有忘。导致SARS的,就是一种冠状病毒。

2012年,沙特阿拉伯首次发现“中东呼吸综合征”,造成全球1000多个确诊病例,其中近400人死亡。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也是一种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世卫组织2020年1月命名;SARS-CoV-2,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20年2月11日命名)。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等。

12.png 

2020年8月,有关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9月,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赛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10月,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在钞票、玻璃等表面存活近一个月。12月23日,英国继又发现了另一种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

2021年1月15日,英国已发现了一种来自巴西的变种新冠病毒。2月21日,据今日俄罗斯报道,在印度各地发现了多达240种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3月30日,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发布,报告显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最初来源地。

预防方法

到底应该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野生禽畜,杜绝带病上班、聚会。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个人防护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2.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触摸过公共设施后、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探访医院后、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

3.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二、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1.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

2.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等场所。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

3.避免食用野生动物。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鲜制品时,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三、杜绝带病上班,聚会

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和旅行,天气良好时居室多通风,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必要时建议及时就医。要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及聚会。

四、及时就医

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

13.png


除以上的方法外,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和家庭,加装布鲁舍NMP纳米光电离子空气杀菌器,对空气进行实时消毒杀菌,保持空气健康安全。

14.jpg

除了上述病毒之外,近些年还有几种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的病毒,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2005年,H5N1型“禽流感”在东南亚爆发,数百人得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就是“猪流感”病毒,在墨西哥露面;

2014年,非洲几内亚爆发“埃博拉病毒”,当年就造成了11000人死亡;

2014年,南美的智利发现“寨卡病毒”,到2016年,寨卡病毒的传染被列为国际紧急卫生事故。

14.png


最后,布鲁舍公司提醒您:注重空气实时安全,保障家人健康呼吸,防控疫情,人人有责。

15.png

16.jpg


 

上一篇:你想要的露营打开方式,这里都有

下一篇:几乎每家酒店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gsname.png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131-201

Copyright © 2022 bluecer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8892号